《中国金融》|保险业应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建设

2023-06-25 11:42:16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导读:保险业作为“多种产品”的供给者之一,可以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锁凌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2期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掀开了个人养老金时代的大幕,进一步夯实了中国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基础;同年11月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以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基础,包括银行及理财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多方参与的个人养老金体系开始加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已达1954万人。

保险业助力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

作为完善民生保障的“市场解”, 个人养老金制度着眼于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保险业作为“多种产品”的供给者之一,可以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一方面,丰富个人养老金配置选择,助力满足多样化需求。个人养老金被定义为自愿参加、个人承担缴费责任的补充性养老保障。根据制度安排,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只能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出国(境)定居等指定情形下才能领取,以激励个人进行长期储蓄。也正是因为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封闭期较长,“先天”流动性不足,所以市场对资金“三性”的关注必然会重点放在收益性和安全性上。从目前政策架构来看,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可以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风险收益特征不同的多种产品,给予了参加者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用以适应不同风险承受能力,满足参加者多元化的、伴随生命周期转换动态变化的风险偏好。在这一众产品中,保险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提供满足超长期直至终身持续领取需求的养老年金,稳健性和保障性更强。也正因为此,保险资金配置对收益率双向波动的容忍度较低,相对于公募基金等更强调投资属性的产品,更偏好稳健性与安全性,适合风险厌恶水平高的个人。保险业的积极加入,对于丰富配置选择、满足多元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协助整合个人医养服务,提高养老综合保障质效。面对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趋势,未来养老工作势必会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积累好管理好养老的“钱”,解决养老的资金需求;二是构建好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经验表明,日益“壮大”的老年群体需要更多的健康咨询、检查、疾病预防、诊治和护理等健康照料服务(health care),也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护、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社会照料服务(social care),既要“医”,也要“养”。在“老”还是趋势的时代,我们更关注积攒养老要用的“钱”;但如果“老”已经是进行时,我们会更关注养老钱还够不够,这时候,对第二个“战场”的关注度就会越来越高。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服务体系准备不足、供给相对短缺,养老的综合成本就会持续上涨,严重侵蚀养老“钱”的购买力;如果居民手中空有养老钱,却买不到价格和质量都恰当、数量也充足的养老服务,所谓的老年经济安全就是空谈。保险业作为重要的人身风险“付款人”,有条件延伸触角、延长产业价值链,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合、集中带量采购等多种渠道,形成与医养等服务供给者的互动、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提升经营效率,而且有利于取得关联服务的定价话语权,帮助消费者抵御养老综合成本上涨的风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保险业为了化解长寿风险,也有动力把各类服务协调起来,通过积极预防、早诊早治、助力康复等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干预,促成风险“减量”。保险行业近年来在养老社区、医养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保险+服务”的新型长寿风险管理模式,积攒了一定的经营经验和服务网络基础。

保险行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总体来看,有效发挥保险行业优势,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但与此同时,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

第一,第三支柱发展仍处在早期,消费者教育任重道远。个人养老金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作为享受税收优惠的第三支柱重要内容,民众对它的认知尚不充分。根据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的设计,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层面,参与并能切实享受到相应优待,除了个人收入需跨越一定门槛之外,参加者还至少需要理解三类核心制度设计要素: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与适用税率、个人养老金缴交可享受税收优惠的额度、享受税收优待的流程等;二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包括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性质与开立方式,个人在养老金账户中积累资金时可以享受的资金配置选择权、账户转换权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与责任、个人养老金领取及继承的条件和模式等;三是个人养老金配置选项,涉及可以配置不同类型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在不同产品之间转换的成本与收益等。考虑到个人在风险偏好、金融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制度覆盖范围的扩大还需相应的消费者教育作为支撑,这显然不是朝夕之功。从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较好的美国市场看,自1974年发布《雇员退休收入安全法案》(ERISA)开始建立个人退休账户(IRA)以来,直至2022年底,美国拥有IRA的家庭占比也不足半数,为41.9%。从中国目前情形来看,虽然有各部门、各地及各类参与金融机构大力宣传、共同推动,从2022年底的数据来看,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快速上升,但实际缴费人数约占31%,人均缴费(以算术平均数计)2314元,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个人对制度细节的充分了解还需时日。事实上,个人进行养老金储备,一方面是为未来的生活多做一份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将部分未来财富的成长性、安全性托付给了相关机构,决策理应更为谨慎。而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尚不充分,种类仍相对有限,缺少产品机制创新,相关经营经验也比较欠缺,要想在一众金融机构中显出特色、彰显出足够的吸引力,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第二,直面不同行业竞争,核心竞争力并不凸显。为了增加个人的选择集,个人养老金制度引入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产品的提供,这也是成熟市场的典型做法。从个人退休账户(IRA)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来看,个人往往会拥有数种养老资产(平均拥有三种养老资产),有75%的人会配置基金,47%的人会配置股票,大约有26%左右的人会配置年金保险产品。这也说明,各类主体在养老金市场各有比较优势。例如,银行承担账户管理人的角色,具有显著的渠道优势,而公众对于银行储蓄、银行理财等产品也有更为广泛的理解,接受度更高;公募基金一般被认为具有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力,特别是行业研究能力和权益资产投资能力,从“稳健”“平衡”到“积极”等不同类型的投资风格齐全、清晰,也广受市场关注和认可。与之对应,保险公司的比较优势则在于能够提供终身给付,管理个人生命周期“尾部”的长寿风险,在退休期时作为领取安排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在制度落地早期,相当大比例的参与者尚处于资金积累期,如果保险公司不能展示出更出色的资产管理能力,就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承认的是,养老问题具有相当的可预见性,个人对资金使用的时点、对养老金可提取金额都有较为明确的期待,考虑到养老金账户的长期封闭性,在整个资金缴费期和积累期,影响个人决策更关键的因素还是产品的保值增值能力;即使是进入退休期,虽然个人的风险偏好会有所变化,对流动性的要求也会提高,但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个人预期余寿也在系统性延长,养老金要具备足够的购买力仍然需要有较高的收益率作为支撑,才有条件化解长寿风险。这对保险业的资产配置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第三,行业“外延”能力不彰,医养生态圈尚不明朗。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个人养老金参与者,保险公司有更强的动力和激励去构建医养服务生态圈,以促进长寿风险减量。但在实践中,要构建相关服务体系并非易事。首先,行业协调不同产业业务的能力有限。从经营角度而言,保险业延伸业务触角,主要激励在于充分发挥跨产业资源优势,拓宽业务空间及领域,从而有效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带来新的成长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势必不能只是提供服务的简单“加法”,而是要根据“人本位”的导向,以服务对象为核心配置资源,在各种服务之间形成有效互动、相互衔接。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保险业在相关服务生态中具有相当的话语权,也就意味着保险业要汇集足够的“采购量”,才能承担起“枢纽”之责。就中国目前情况来看,保险业虽然在快速成长,但其规模仍然偏小,总资产大致相当于银行业的7%,实力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外延”能力。其次,产业规律使然。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来得快、来得急,为了扩充服务供给,同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要,势必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养服务体系,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控制成本水平,而注重引导和调动多元力量也是国际社会促进相关服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而从中国保险业发展路径来看,其金融功能发展较为充分,但风险管理服务相关人才和经验积累不足,“保障+服务”模式探索虽有进展,但在盈利模式、风控安排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探索和待解决的问题,尚未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保险机构还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探索中循序渐进。

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以规模持续扩容、制度不断优化为发展主线。保险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安排的重要组织者,理应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建设,为个人和家庭构筑更为坚实的安全保障网。综合考虑行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及面临的挑战,未来工作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要正视个人养老金“重储蓄”的特征,持续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为退休储备资产,归根结底是基于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财务安排,如前所述,考虑到养老规划的长期性及退休问题的可预期可规划性,影响个人养老金参与决策的首要因素还是资金的增值保值能力。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品种不断丰富,险资配置权益产品及另类资产的占比逐渐上升,形成了多层次、有差异的资产配置结构,业绩表现稳健。未来还需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并建设更为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以匹配更高的个人养老资金配置需求。

二要珍视消费者的“代际”特征,持续提升产品开发能力。从国际上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经验来看,个人参与意愿会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均有缴交需求。这意味着行业需要面对不同世代的、消费储蓄特征各异的消费者群体。他们处于不同生命阶段,未来会面临不同的周期性环境,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代际差异非常明显。保险业需要持续关注不同世代的消费者、了解其需求,分层定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够提高营销效率和转化率,从而实现持续稳定的业务增长。

三要重视消费者的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提升综合保障能力。相对于参与个人养老金的其他金融机构而言,保险业尤其需要重视保险与医养服务的联动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形成与服务供给者的互动、融合,以提升自身比较优势。目前,多项国家政策的出台为险企布局医养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险业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保险+健康+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不断升级自身功能,探索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应用新型养老技术等手段,为消费者提供可期待的综合养老保障。■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90091)资助]

(责任编辑  马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